首頁首頁醫學疾病類科醫學疾病類科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保健專欄保健專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疾病自我管理疾病自我管理關於本站關於本站網站導覽網站導覽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CFH健康知識網

:Jan. 2013 生活習慣與環境:
網路分享  
調查顯示,近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人民健康程度逐代下滑,一代不如一代,將造成醫療巨大負擔,也可能造成未來平均壽命的倒退。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不抽菸、少量或不飲酒、控制體重、定期運動、及健康的飲食) 對糖尿病、心血管健康 (如高血壓、心臟衰竭)、癌症等慢性病罹患率的影響都很大。老年時是否健康,主要是取決於年輕及中年時的生活方式,是操之在己,而不是靠遺傳。
 
 
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其遵循健康模式的程度,今不如昔
 
儘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定期運動、攝食大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及不抽菸,是對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但只有一小部分的成年人能遵循這種健康的生活模式;事實上,這些生活上遵循健康模式的人口數字正在下降。
 
一篇由美國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n 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表在 2009 年 6 月份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在比較 1988-1994 年代的美國成年人 (40-74 歲) 和 2001-2006 年代的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時發現,近代的成年人,其生活方式,顯著地比較不健康: 
  • 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30) 的人口比例,已經從 28% 上升至 36%;
  • 每月運動 12 次或更多的人,則從 53% 下降到 43%;
  • 吸煙率幾乎沒有改變 (從 26.9% 下降到 26.1%);
  • 每天吃 5 種或更多的水果和蔬菜的人口數,從 42% 下降至 26%;
  • 飲酒量中等者,則從 40% 提高到 51%;
  • 擁有五項健康生活方式之人數,則從 15% 下降到 8%。
 
該研究並且發現,人們是否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目前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血症有關聯。
 
 
澳洲年輕一代的健康度,較上一代大幅下滑
 
一項澳洲的研究計畫發現,嬰兒潮 (指在二次大戰後,1946-1965 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 罹患三種或更多種慢性疾病的人口數,較上一世代多出 700%。嬰兒潮的人目前正處在中年至剛退休年齡 (47-66 歲),與他們的父母輩 (在該年齡時) 相比,嬰兒潮肥胖率高於兩倍 (26% 對 12%)、氣喘罹患率為兩倍 (10% 對 5%)、糖尿病率為三倍 (9% 對 3%)、聽力損失率超過兩倍 (17% 對 8%) 、高膽固醇比例幾乎兩倍 (14% 對 8%)。此研究還發現,婦女有多重健康問題的人口比例,較男性高出一倍;而單身者具多重健康問題的人口比例,也比結婚者高出一倍。
 
健康因素,是嬰兒潮放棄工作而退休的首要原因 (28%)。研究主持人 Graeme Hugo 表示,“嬰兒潮的人若想要延遲自己的退休計畫,並在勞動力市場及社會各界保持活力,必須要有效減少肥胖及避開相關慢性疾病。他又說:嬰兒潮過後的人口數,將大幅減少,以後工作人口的減少,將使澳洲政府稅入難以負擔醫療及健保,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將是一大難題;那麼現在談慢性病的預防會不會為時已晚呢?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不管之前如何生活不當,現在立即開始改善,仍可對未來的健康有幫助”。
 
 
過健康的生活者,日後罹患慢性病的機會較低 
 
有一篇是發表在 2009 年 8 月 JAMA 期刊的文章,其研究主持人為美國 “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 CDC” 的 Earl S. Ford 醫生。研究者蒐集 23,513 位德國 35-65 歲成人的資料,調查他們是否維持四項健康生活型態,包括:不抽菸、身體質量指數低於 30、每週至少運動 3.5 小時、及遵循健康飲食法則 (如大量攝取蔬菜、水果,限制肉類的攝取);並且追蹤受試者日後是否罹患慢性病。
 
研究者發現:
  • 大部分受試者僅維持 1-3 項健康生活型態,維持 0 項健康生活型態者少於 4%,維持 4 項健康生活型態者則為 9%。
  • 在平均追蹤 7.8 年後,有 2,006 位受試者開始罹患糖尿病 (3.7%)、心臟病 (0.9%)、中風 (0.8%)、癌症 (3.8%) 等慢性病。
  • 在調整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職業後,發現生活方式越健康者,其後來罹患慢性病的比例越低。
  • 受試者在一開始即保有四項健康生活因子者,較沒有任何健康因子者之慢性病風險降低 78%。其中,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低 93%、心臟病發作降低 81%、中風風險降低 50%、癌症罹患風險降低 36%。
 
 
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健康生活能降低日後的罹患機會

上一篇文章說健康生活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81%、中風風險 50%。心臟病是歐美國家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它是 2010 年度前十大死因排行第 2 名 (次於癌症),而同屬於心血管疾病的中風,則排行第 3 名。以下再舉三篇文章為例來說明:是健康生活,而不是遺傳,確實能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第一篇,由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 John T. Wilkins 醫師及其研究團隊,發表在 2012 年 11 月 5 日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的文章說,那些在年輕時擁有較佳健康狀態者,在達到老年時,將可以在無心血管疾病的狀態下活得較久。
 
研究者從美國 “國家心臟、肺和血液機構” 所贊助的五個大型的世代研究,蒐集多達 905,115 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資料 (自 1964 到 2008 年間),包括受試者的:血壓、總膽固醇、糖尿病、吸煙狀況等。並且觀察五階段年齡的受試者 (45, 55, 65 及 95 歲) 的致死及非致死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各種形式的中風、充血性心臟衰竭、和因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來評估他們的總心血管疾病的終身風險及存活。
 
研究者發現:
  • 受試者中,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終身風險約 60%,婦女則約 56%。
  • 中年期間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者,與當時的心血管疾病的低風險有緊密相關性。
  • 心血管疾病的終身風險,與中年時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有強烈相關。
  • 那些有最佳健康狀態者,與至少有兩個主要風險因子的參與者相較下,可以在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下,多活超過 14 年的時間。
 
第二篇是由西北大學 Feinberg 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的 Kiang Liu 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於 2012 年 2 月份 Circulation 期刊的文章。該文章說,年輕時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人們在中年時擁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即使有心臟方面家族病史的人亦然。
 
研究人員從 “年輕成年人冠狀動脈形成風險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study, CARDIA)” 研究中,從 1985 年和 1986 年開始,搜集超過 20 年的資料。受試者為 3,154 位 18 歲至 30 歲的年輕人 (平均年齡 24 歲),研究者持續搜集、追蹤、分析以下數據,包括受試者的:心血管風險 (含血壓、膽固醇、血糖、身體質量指數) 及健康生活因子 (含飲酒狀態、抽菸狀態、飲食、及運動) 。
 
結果發現,從年輕時即維持五項良好生活的族群中,有 60% 的人能維持健康到中年仍具有低心血管風險,而只維持一項或沒有好習慣的人,只有 3% 的人仍具有低心血管風險。
 
研究者強調,如果未來一代的年輕人接受並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將獲得更好的心臟健康;到中年時將會擁有較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將能夠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在老年時將活得更久、並且可以降低醫療費用。
 
第三篇是以西北大學 Norrina Allen 為首的研究團隊,在 2010 年 11 月 15 日於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 會議中提出一篇報告說,他們從 Framingham Heart Study 世代研究中,蒐集了三個世代數據;而他們發現,對心血管健康而言,只有一小部份原因是因為遺傳,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生活方式及健康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結語:高達 93% 的糖尿病、81% 的心臟病,是不正確生活方式的惡果
 
上述 Earl S. Ford 醫生在 2009 年 8 月 JAMA 期刊的論文說,能完全遵循不抽菸、身體質量指數低於 30、每週至少運動 3.5 小時、及遵循健康飲食法則 (大量攝取蔬菜、水果,並限制肉類量) 的人,比起四項都沒有遵循者,其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低 93%、心臟病發作降低 81%、中風風險降低 50%、癌症罹患風險降低 36%。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糖尿病、心臟病,是不正確生活方式帶來的惡果;相反的,只有稍多於 1/3 的癌症,是來自於不正確生活方式。
 
為什麼癌症的發生較不取決於生活方式?答案是因為癌症的成因較廣,除了上述四項的抽菸、肥胖、不運動、不健康飲食之外,還有很多原因;已知例如外傷、細菌或病毒感染、含毒素的食物、環境污染、放射線照射等,而將來還會有其他原因會被發現。甚至於有些癌症 (例如胰臟癌),目前對於其發生原因,幾乎完全不了解 (請參閱本網站的文章 “如何防癌?罹癌後如何生活?”)。癌症的發生和免疫功能出錯有很重要關聯,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癌症主因之一。
 
現代人,除了生活壓力比上一代大之外,心理疾病可能也比上一代嚴重。長期處於焦慮和憂鬱,也會帶來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等慢性病。
 
 
Ref: 
 
 
2013/1/16 上午 11:32:58|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在2012年結束的前幾天,有數則台北的新聞報導:有報導說,台灣有兩萬多名老人,因為慢性病多,又愛逛醫院、拿藥吃,不但浪費醫療,而且常會出現藥物的毒、副作用;另有報導說,台灣人愛吃胃藥,誤以為可以顧胃,或買來自己醫治胃食道逆流症,每年吃掉20億顆胃酸中和劑。

 
 
兩萬多名台灣老人:慢性病多,愛逛醫院、拿藥吃,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
 
有一則新聞報導說,健保局統計發現,全台灣愛逛醫院、愛吃藥的 65 歲以上老人,約有兩萬多名。這些人每一個人,每年至少到六家醫院看病,全年就醫次數超過百次,每天吃 6 種、10顆藥以上,每人一年平均醫療費用高達 56 萬元,其中一半用於藥費。
 
該報導引用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事照護發展中心執行長譚延輝的話說,老人多病纏身,到處看診,醫病雙方都不察,往往就會遇上重複開藥的情況,很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藥師公會統計,最常見重複用藥,除慢性病、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藥物外,止痛藥也不少。
 
根據 2010 年健保資料庫統計,國人每人每年看診次數 15.2次,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要為歐美已開發國)國家 5.9 次的 2.6 倍;每張處方箋藥品品項數為 4.2 項,為OECD國家1.9 項的 2.2 倍。健保藥品支出占健保總費用的 25%,亦高於OECD國家的 15%。台灣末期腎臟疾病盛行率世界排名第一,許多研究證實,此與藥品及中草藥的多量使用有關。
 
 
政府試辦:針對「高診次」民眾用藥輔導,照顧老人、節省醫療費
 
報導說,衛生署健保局三年前即已開始針對「高診次」民眾進行用藥輔導,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11年跟進,委請藥事照護發展中心試辦高診次民眾藥事居家照護計畫,提供老年人、慢性病患、外籍人士就近用藥諮詢或健康照護。藥師針對個案進行一年 8 次的居家訪視,民國九十九年及一百年分別輔導了 808 人及 4032 人,大幅降低受訪老人門診就醫次數達 17%,門診費用也下降 10%,前年與去年門診醫療費用分別節省 1266 萬元與 2444 萬元,一共省下 3710 萬元。
 
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同時服用多種藥品,加上生理老化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生理機能退化或無法辨識藥物等,導致老年人成為用藥高危險族群。
 
報導又說,譚延輝強調,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老人目前佔 19%,2016年老年人口將破三百萬人大關,2025 年每 5 人就有一人是老人,成為「超高齡社會」,用藥安全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因此整理個案用藥、追蹤療效以及是否按時吃藥的「藥事照護」,更顯重要。
 
健保局計畫明年將擴大到老人安養、護理照顧等機構中的高用藥量個案,此外,食管局、護理及健康照護處明年起也分別針對用藥高風險族群、獨居老人做服務。
 
 
案例:老翁每天吃22種藥 藥師訪視協助後減半
 
報導舉例說,有一位84歲的謝姓老翁,全身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消化性潰瘍、攝護腺炎、痛風、高血壓等五種慢性病,每個月都定期去醫院回診,每次去就要看 5 科,拿回一大堆藥;每天吃22種藥,因為藥物的作用,白天常常昏昏欲睡,晚上則失眠。之後由於有藥師訪視協助,目前每個月回診只需看3科,用藥品項也降為12種,而且病況也漸趨穩定,睡眠品質並獲得改善,白天也較有精神。
 
 
台灣人愛吃胃藥,1年吃掉20億顆! 
 
另有一則報導說,台灣人愛吃胃藥「顧胃」!根據健保局統計,國人一年吃掉的制酸劑(胃藥)超過20億顆,平均每位民眾一年就吞下超過100顆的胃藥,而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的胃藥市場,每年更高達4億元之多,多數是受胃食道逆流「火燒心」困擾,不過醫師警告,喉嚨卡卡的一定要就醫診斷,否則長期逆流致癌機率恐高出30倍。
 
聚餐多、吃太甜、吃太油、吃太飽、吃太快,是國人胃食道逆流好發的主因。又以40至60歲的中年熟女比例最高,女性風險比男性多7成。
 
高雄榮總2011年針對社區民眾進行問卷也發現,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越來越高,25歲以上比率高達25%,換句話說,國內約有300萬人,長期受胃食道逆流問題所苦。
 
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一項500人的網路「國人胃食道逆流問題」調查結果就顯示,胃不舒服,吞胃藥、胃散的遠比找醫師的多!一感覺胃不舒服,絕大多數受訪民眾往往自行購買胃藥,最常買的則是中和胃酸或是抑制胃酸分泌的用藥。但是,接近6成胃食道逆流患者,根本不清楚自己吃的胃藥的作用,或如何正確地吃。
 
蕭敦仁強調,只要出現「火燒心」胸口疼痛灼熱、胃酸逆流感等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最好還是先找腸胃專科醫師照胃鏡,確診並治療,否則長期逆流除了會影響生活品質之外,還會使食道一再受侵蝕發炎,成為巴瑞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食道癌前病變)的高危險群,致癌機率較常人高出30倍。有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並不直接明顯,可能只是喉頭有異物感,慢性咽喉炎,常讓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卻看了半年也不會好,有時則會出現慢性胸痛甚至誘發氣喘。

 
吃藥配胃藥 小心降低藥效
 
再有一則報導說,許多民眾有錯誤用藥觀念,常誤以為西藥傷胃,「吃藥時,配一顆胃藥,才不會傷胃」!一般常說的胃藥就是制酸劑,主要效用是中和胃酸,常見的制酸劑成分為鹼性的鋁鹽、鎂鹽、鎂鋁鹽混合劑、鈣鹽、與碳酸氫鈉等。
 
但是制酸劑可能會改變其他藥物藥效!舉例說:和部分抗生素(Levofloxacin、Tetracyclines等)併用時,會在體內形成「螯合物」,降低抗生素在體內的可用率,使藥效降低。另一個例子:制酸劑與腸溶衣錠的藥品併用時,會導致藥品尚未抵達小腸時,腸衣提早在胃裡崩解,導致減少藥品作用。
 
該報導又說:
  • 藥品並非都會傷胃,所以並非服藥時,都要配胃藥吃。
  • 若是必須同時使用制酸劑及抗生素,可以錯開同時給藥時間(間隔2小時),或是更換其他胃治療劑、不同種類抗生素。
  • 隨身攜帶用藥記錄卡,讓醫師及藥師隨時掌握目前的用藥。
  • 胃藥也是有副作用的,例如:鋁鹽攝取太多會導致便秘,鎂鹽則會導致腹瀉,若出現以上副作用,應立即告知醫師或專業人員處理。(註:採用鎂鋁鹽混合劑,便秘和腹瀉可以互相抵銷)
 
 
結語
 
  • 誠如以上多則報導所說,愛逛醫院、重複看診、重複吃藥,不但浪費醫療資源,而且,所引起藥物不良作用會危及病人安全。
  • 病人愛逛醫院、重複看診,往往是因為醫藥知識不足、和對自己病況的擔憂。醫生沒有時間仔細講解病情,而媒體喜歡聳動報導疾病新聞,都容易引起病人的恐慌。
  • 以上報導中說,國人每人每年看診次數為OECD國家的2.6倍;每張處方箋藥品品項數為為OECD國家的2.2倍。據此可以推論,國人每人每年處方箋藥品品項數,可能高達OECD國家的5倍以上。
  • 國人每人每年處方箋藥品品項數如此之高,健保的藥價制度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藥價價差制度創造利潤、病人不必負擔健保藥藥費,都是造成醫師愛開藥、病人愛拿藥的原因。
  • 醫師太忙、毎位病人看診時間太短,造成醫師無暇關心病人在吃什麼藥、或其他醫師開了什麼藥。
  • 國人愛吃胃藥,其他最常濫用的藥,除了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藥物、和止痛藥之外,還可能包括安眠藥、抗憂鬱藥、消炎藥、止痛藥、抗生素等。
  • 本網站有 “簡介:胃食道逆流症” 一文,介紹如何經由生活習慣和食物內容的改變,來改善胃食道逆流病況。
 
 
Ref:
 
  
 
2013/1/9 下午 09:25:49|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最新文章

推薦專題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法要顧全主要營養分之均衡及是否富含微營養素。我們若能遵照一些證明過的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法、琉球飲食法),則不但營養會均衡充足,並能健康而愉快的過生活。

搜尋關鍵字

相關最新文章

歷史文章

Copyright 2009 © by ComeForHealth - CFH健康知識網 保留所有權利
CFH知識服務電話:(02)2763-6507 傳真:(02)2763-4929
This web site uses GIII Web Plus,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SP.NET developers.